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0月31日,2024“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海外16个国家20所高校、国际组织,京内外高校专家代表共聚一堂,共谋发展,共话友谊,共同推动国际高等教育科技人文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罗晖,学校党委书记武贵龙,校长杨仁树,副校长吕昭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法国、泰国、马来西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埃及、尼日利亚等16个国家20所国外著名高校的校领导,以及国际组织主席、知名专家学者,学校各教学科研单位、职能部处的负责人及百余名师生、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开幕式由吕昭平主持。武贵龙致开幕辞。他详细介绍了学校近期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未来,学校将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继续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一同书写“一带一路”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新篇章。
罗晖发表致辞。她指出,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对于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她表示中国科协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类学术共同体,始终高度重视推动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中国科协将持续发挥民间科技外交独特作用,涵养友谊之脉,坚持互利共赢,注重以文化人,着眼长远目标,促进各国朋友民心相通。
开幕式上,举行了北京科技大学、哈英理工大学与中石化石油勘探院的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标志着三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主论坛上,杨仁树、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委员会主席史蒂芬·劳威克、中国科协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新兴技术与职业发展委员会主席王庆林、哈英理工大学赛乐·艾达若娃院士、蒙古前自然与环境部国务秘书达夫瓦·巴桑多吉教授、泰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萨塔蓬·丘鹏、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副校长卡德加·卡斯帕、孟加拉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阿克·法祖尔·哈克·布伊扬、尼日利亚联邦科技大学欧韦里副校长埃梅卡·奥古齐、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都柏林校区院长卡罗琳·肖维尔、玻利维亚拉美安第斯路国家科技组织主席马尔克·安东尼奥·卡贝罗围绕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及科技创新等议题作了主旨报告,对科技人文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开展了深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除了主论坛,学校依托学院举办了4个分论坛,分别就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海外多个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代表们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论坛的议题,也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论坛期间学校还举办多场见面洽谈会,国内外学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洽谈。双方就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师资互访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签约多项院级国际合作协定。为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改革,挖掘合作潜力,以开放办学为引领,推动与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互联互通。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史、冶金、材料、矿业等一流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学习合作,已为沿线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留学生,并通过国际材料暑期学校、本科生交换等多元化交流项目,促进了学术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项目,拓展国际人才培养半径。马来西亚东钢集团首批“2+2”冶金工程本科项目落地;与印尼政府、永青集团共同发起的首批冶金工程国际人才硕士项目落地。
科学研究共进共通。学校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学校与泰国高校共建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中泰材料腐蚀试验站网”,并启动了“东南亚海洋工程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此外,学校还依托冶金工程学科优势,参与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综合产业园青山园区”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交流相知相通。学校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新亮点。学校成立了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同时,学校还通过选树国际学生典型、依托孔子学院、暑期学校、国际文化节等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与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学校“国际化”年,学校将秉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渠道、新领域。学校将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讨论与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融合。